56、【戴森球建设始末】-《文明观察报告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但是能源短缺的客观规律不会受影响,短缺越来越明显,能源最低限额虽然一直在缓缓提高,却总是跟不上大家的需要,面对这根勒在脖子上的绞索,大家都十分痛苦。

    于是戴森球的提案,再次被翻出来。

    这次它得到了少的多的反对声,大家也开始郑重的讨论,人类是否有能力建造一颗戴森球。

    许多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一场会议。

    最终,第一座落在母星和恒星格朗日点的太阳能收集站,被首先决定建造,人类决定在里面验证太空建造技术,并对戴森球建造计划进行预先推演。

    也就是莫余现在脚下的这座。

    不知道多少年过去了,又不知道待了多久,拉格朗日能源站的研究人员们来了又走,黑发变秃变花头。

    这里运行的愈加稳定,技术也越来越全面,终于有一天,大家在几论证会议上表示,戴森球可以正式的进行设计,包括结构、建造流程等。

    “我们能造那玩意儿?别开玩笑。”这是当时人们听说这事儿的第一反应。

    最靠近恒星的两颗行星被定向引爆,形成了宽阔的小行星带,它们将成为建造戴森球的原料。由于内侧行星金属含量更高,戴森球所需模块的冶炼和制造,使用行星碎片,能够节省大量材料。

    那是个高效而美好的时代,。

    飞船往来穿梭,太空冶炼工厂将采集到的物质进行处理后,制造成戴森球的零件,然后由太空驳船运送到指定地点,最终参与戴森球的在轨组装。

    巅峰时期,人类一多半的生产力都放在了戴森球建设上。

    还好戴森球的构型不一样,在它刚刚建设成一小部分框架时候,便可以捕获太阳能进行发电,这大大缓解了人们能源耗尽的进度,并且在渡过盈亏点后,接替了可控核聚变的旗帜地位。

    太空中的巨构在一点一点延伸、交错,每天只要白天晴朗的时候,只要抬头就能看见不断建设的戴森球。由于每天都能看到,讨论这件事的热度也一直没有下去,直到这个布满了五边形和六边形孔洞的巨构建设完成。

    两颗行星的资源被彻底耗尽,它们破碎后组成的小行星带被消耗一空。
    第(2/3)页